今日 2024 年 04 月 27 日,農曆 三月十九日宜:祭祀 解除 入殮 移柩 啟鑽 安葬 整手足甲 捕捉 畋獵 取漁 除服 成服 掃捨 謝土 齋醮 忌:動土 破土
麻吉官網
藝術與科技的綺麗相遇!傳統布袋戲賦予科技新生命 陽明交大布袋戲數位博物館網站開站
記者 | 鄭銘德 新竹
發布時間:2021/10/21 | 14:52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藉由布袋戲與科技元素的結合,開啟一場新的美學定義。
藉由布袋戲與科技元素的結合,開啟一場新的美學定義。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為推動布袋戲文化在臺灣健全發展,並善盡大學社會責任、賡續聯合國教科文組職(UNESCO)永續發展目標,以「共享文化、共有遺產、共同責任」為主題,在後疫情與氣候變遷危機之際,響應全球必須團結一致的共識,今天(10/21)舉辦「布袋戲數位博物館網站開站暨「迭袋・Iteration」科技跨界展」開展記者會。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臺北偶戲館許嘉芬館長、臺積電文教基金會許峻郎執行長、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陳榮祥董事長率領董事群,與陽明交大林奇宏校長、交大校區李大嵩校務長、高教深耕辦公室簡仁宗執行長、圖書館黃明居館長、人文社會學院王文基院長與西田社布袋戲研究典藏與發展計畫主持人陳一平教授共同啟動布袋戲文化資產所交會出的文化多樣性,營造守護全球文化資產整合與對話場域,作為「共享經濟」時代的新實踐。

台灣藝文界泰斗今天齊聚陽明交大,見證布袋戲進入新紀元。
台灣藝文界泰斗今天齊聚陽明交大,見證布袋戲進入新紀元。

世界遺產推動委員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標準選出「布袋戲」為臺灣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力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自2021年2月1日併校後,持續以文化永續發展的5P——人(People)、地球(Planet)、繁榮(Prosperity)、和平(Peace)與夥伴關係(Partnership)為目標,藉由布袋戲文化資產延伸之文化商品與服務的經貿活動開放,可以帶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而文化多樣性、社會凝聚力與歸屬感能創造和平,並有助於和諧夥伴關係的建立,增進國際間對於文教、城市社區、氣候生態、能源等多方合作。

來自台北、現年50歲的布袋戲木偶雕刻師傅賴泳廷,拜師亦宛然,40多年資歷,堪稱台灣國寶,可惜後繼無人。
來自台北、現年50歲的布袋戲木偶雕刻師傅賴泳廷,拜師亦宛然,40多年資歷,堪稱台灣國寶,可惜後繼無人。
生角、旦角傳統布袋戲角色,透過科技將賦予全新生命。
生角、旦角傳統布袋戲角色,透過科技將賦予全新生命。

回顧臺灣布袋戲藝術史,二次大戰以前,大量漢族閩南移民進入臺灣的古冊戲、劍俠布袋戲、日據時期的皇民化布袋戲,戰後的1950年代的金光布袋戲,1960年代初期的錄音布袋戲、電影布袋戲、電視布袋戲都曾風起雲湧,風靡一時。而自2019年,陽明交大接收西田社布袋戲典藏30餘年,近2000多件的布袋戲相關文物,並推動成立『陽明交大布袋戲數位博物館』,負責文物的典藏、數位化、以及其他加值應用、推廣等工作。陽明交大結合科技、藝術、設計的學術機構,透過其不同系的研究與應用,將使科技更有效的應用在布袋戲的文化之中。而近年來科技發展,改變人們藝術創作溝通互動方式,大數據、仿生、批判式設計、人工智慧,進一步到擴增實境,虛擬實境,這些科技化的創作展演方式,講究跨域整合,藝術創作者從過去單純創作具豐富美感的作品,轉變成創造集體共享的智慧,現今創作者與觀賞者角色能輕易地變換,作品與創作理念更能夠流傳與共享,當「傳統文化」與「科技藝術」結合,進行跨界合作,更能進一步創造社會影響力,保存臺灣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達到布袋戲未來展演更多元實踐的可能性。

本次科技跨界展之「迭袋」,音同「迭代」。在計算機程式中,迭代是為了接近目標而反復執行回饋過程,每一次對過程的重複被稱為一次迭代,而每一次迭代之結果即為下一次迭代之初始。如同我們的設計,始於布袋,反復精進,探索未停。時代月異日新,媒介推陳出新,設備換代更新,設計活化創新。新科技布袋戲的迭代往來,創造出傳統布袋戲無限的可能。「迭袋・Iteration」科技跨界展由應用藝術研究所許峻誠實驗室團隊、李建佑實驗室團隊,以及資工學系詹力韋實驗室團隊,以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增強現實)、各項互動技術與3D列印等創作出新的藝術形式,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和交流方式,藉由布袋戲與科技元素的結合,為我們開啟了一場新的美學定義,並喚起人類最純真、最本質的情感,更為布袋戲文化資產賦予全新生命。

「迭袋・Iteration」科技跨界展

展覽時間:2021年10月21日(四)至11月20日(六)

上午9點至晚上8點

展覽地點: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交大校區

浩然圖書資訊中心6樓共享空間

【展出團隊與作品介紹】

虛實操偶

團隊重新設計「西遊記」劇目中孫悟空和鐵扇公主的造型,運用3D列印加上手工縫製之布袋戲偶,開放給參觀者實際操作;另一方面,借由科技幫助現代人「體驗」這項傳統藝術,參觀者能以電子手套或全身性的肢體動態控制虛擬戲偶,沉浸在VR/AR世界中體驗更精采靈活的戲偶互動。透過團隊設計的四組不同的虛實混合裝置(傳統操偶、VR+手勢操偶、VR+手套操偶、AR+全身操偶等不同操偶方式),提供體驗者探索與比較不同科技與布袋戲結合的可能性。

 創作團隊:

 許峻誠實驗室(羅曉愉、神雨丹、劉琳、王子依、顏瑋辰、李家慶)

  詹力韋實驗室(王秋玄、秘子尉)

 協力合作:

發亮科技 劉品如、劉威廷

蔡易軒、李宜禎、黃士恆

沉浸式戲臺

傳統布袋戲表演,無論呈現忠孝節義或是英雄美人的歷史故事,全賴以掌中形式操演,布袋戲師傅隱藏於幕後操弄;而現代偶戲則以故事主題與氛圍表現為主,再去尋找適當的「表演形式」,提倡萬物可為偶。本區以現代偶戲的精神,展演傳統布袋戲表演的氛圍,讓觀眾體驗走進布袋戲舞臺儀式,去體驗充滿生命力的戲偶,讓觀眾沉浸於混合實境遊戲中,演繹一場創新的古今表演。

 創作團隊:

許峻誠實驗室(羅曉愉、神雨丹、顏瑋辰、王子依、劉 琳、李家慶)

詹力韋實驗室(王秋玄、秘子尉)

 協力合作:

發亮科技 劉品如、劉威廷

黃士恆、林巧懿、蔡易軒、李宜禎

幕前幕後

布袋戲為臺灣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現今社會卻日漸式微,本團隊為推廣布袋戲文化,進行一系列前期研究與訪談,最終針對戲偶進行再設計,將布袋戲偶重要傳統特徵保留,並運用現代美學設計兩個虛擬戲偶孫悟空和鐵扇公主,利用數位製造技術製作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戲偶,將兩個角色結合不同新科技互動形式,降低使用者挫折感、提升趣味性。針對訪談中民眾對布袋戲師傅手勢的好奇心保留布袋戲師傅手勢的美感,透過新科技將此操偶過程演繹成新型態的藝術作品。

 創作團隊:

許峻誠實驗室(劉 琳、羅曉愉、王子依、神雨丹、顏瑋辰)

 協力合作:

發亮科技 劉品如、劉威廷

蔡易軒、李宜禎、曾文燈、林巧懿、黃士恆

看見未見

布袋戲表演藝術憑藉師徒傳承,大手傳小手,誕生過無數優秀作品。舞臺之上,觀眾所看見是布袋戲偶華麗服飾與驚艷動作,未見隱藏在戲偶布袋中的那一雙雙靈巧絕技之手。手,此時不僅僅是身體一個部位,更傳達出布袋戲歲月背後的匠人精神。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見了未見之手,即看見了布袋戲之文化精髓。

 創作團隊:

許峻誠實驗室(顏瑋辰、王子依、神雨丹、羅曉愉、劉 琳)

 協力合作:

國達民俗偶戲文物館

曾文燈

掌中傳奇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意指透過手掌來操演的布偶戲。在過去,布袋戲曾經歷過風靡全臺的輝煌年代,更是民眾不可或缺的休閒娛樂。而如今,這項傳統文化卻日漸式微,尤其對於新一代的年輕族群來說更是陌生。「掌中傳奇」為一對電動骨架與控制手把,將時下電玩遊戲的元素,和傳統布袋戲的表演方式相互融合。使表演者能夠在臺下和觀眾一同互動,同時操控著臺上的戲偶進行表演,創造出新的演出形態,並讓這個手掌中的技藝(記憶)接續流傳下去。

 創作團隊:

李建佑實驗室(陳昱誠)

戲皮

本系列布袋戲服飾設計,是運用數位製造技術裁製戲偶的服裝版型,並結合皮革工藝,將版型數位化,戲偶裝束上使用傳統皮革工藝的上色技法,在創新的同時降低傳統戲偶製作的門檻,有助於推廣布袋戲文化,讓布袋戲服裝的製造與設計擁有更多的彈性與創意,也應證布袋戲歷史在文化脈絡中的傳承,生生不息。

 創作團隊:

李建佑實驗室(張慈恩、許巧妮)

布袋戲偶頭造型設計系統

本作品透過收集、掃瞄與建構戲偶頭部五官之資料庫,再以參數模型技術提供偶頭五官配對重組及調整之操作,使創作者得以數位方式創建新的特色偶頭,結合能以雷切皮革製成的偶身,依據劇情創作出全新的布袋戲偶,以此刺激對布袋戲文化愛好者構思表演的可能性,或提供學童創造表演之工具。

 創作團隊:

李建佑實驗室(李建佑、施帆、羅怡婷)

台灣中油煉油廠